当前位置:首页>记者观察

    深圳光明行政区5岁啦!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24日 12:34:2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3年9月19日,光明行政区5岁啦!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真诚地祝福这座城区生日快乐!5年,于时间长河,犹如白驹过隙,但我们的光明已站上舞台中央,发展定位不断跃升向前,正崛起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2023年9月19日,光明行政区5岁啦!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真诚地祝福这座城区生日快乐!5年,于时间长河,犹如白驹过隙,但我们的光明已站上舞台中央,发展定位不断跃升向前,正崛起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新征程上的光明

    迎来国家战略交汇叠加 创新能级加速跃升

    比较优势快速形成的黄金发展期

    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

    GDP从2018年的920亿元增长至2022年超1400亿元;

    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205.7亿元攀升至4292亿元;

    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双双突破1900家;

    专精特新企业达742家,上市企业达32家。

    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3.7万套、供应1.8万套;

    279座大小公园星罗棋布,200余公里绿道碧道贯通全城;

    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茅洲河碧道光明段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碧道。

    亮眼成绩是光明区积淀的厚实家底,托举着光明应势而谋,乘势而上,向着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阔步向前,迎接更加广阔的未来。

     

    为什么是光明?

     

    摊开粤港澳大湾区地图,深圳西北端的光明区,正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揭牌成立,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其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荣使命。

    光明区的成长轨迹,正对应光明科学城崛起的步伐,科学城和光明区城市发展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发展的。而光明科学城也成为光明区建设发展中最闪亮的标签。

    乘着科技自立自强的东风,光明全方位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科学城建设合力越发强劲。

     

    光明科学城是座什么城?

     

    这是一座科学之城。

    光明科学城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大科学时代,科学城建设的核心是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前沿方向,光明科学城正滚动推进“9+11+2+2”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其中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科研平台、2所研究型高校和2所广东省实验室。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是典型的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国外大装置产生了不少诺奖级的成果。

    9月12日,深圳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引发广泛关注,“首次构建最全的人类免疫细胞发育图谱”这项研究成果的取得,与坐落在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自动化、高通量平台密不可分。

    目前,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了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自由电子激光、鹏城云脑Ⅲ、材料基因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等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们是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重器。

    作为深圳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科学设施,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于6月底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顶级的第四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

     

    光明科学城首批启动建设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设施,首批科研团队和科研设备已陆续进场及调试。鹏城云脑Ⅲ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可研报告正加快完善。

     

    这是一座创新之城。

     

    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总部正式落地光明,拟建设国际领先的生物医学领域8大研究所,将提升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医学科研水平与产业转化能力。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已开工建设,将布局建设先进光源中心、创新材料研究院、低温物理中心、生命医学中心等8个科学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等大院大所陆续在光明科学城布局创新资源。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全面投用,深圳理工大学(筹)加快建设。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两所广东省实验室已开始开展多项课题研究……

     

    这是一座开放之城。

     

    崛起中的光明科学城是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共同体”。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全部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个人开放共享,为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提供大型科研物质条件。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高度重视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香港科技大学参与设计的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已基本建成。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已面向港澳科技创新需求布局建设实验线站。

    8月28日,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落地光明科学城,将在生命科学、高端制造等方向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高端平台,构筑集聚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的创新共同体。

    在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规划》)中,同样能看到光明科学城的“身影”。光明科学城与河套深圳园区、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

    《河套规划》对深圳、光明意义深远。光明区将充分发挥光明科学城科创资源集中和产业空间集聚的优势,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质连片产业空间吸引项目落地,形成与河套合作区高质量协作、互补性发展格局。

     

    谁是新光明人?

     

    9月9日,《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发布,深圳以较大优势排名科学家们心目中的创新人才理想城市首位。

    这其中,光明科学城的作用功不可没,随着大科学装置和科研机构的加速落地,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慕名向这片创新热土奔赴而来。

    涌源合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宗颖带领的团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还在国外留学时,就知道自己一定要来光明科学城,因为这里有适合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科研生态。”涌源合生公司创始科学家团队均具有国外顶尖科研院校的求学、研究经历,如今聚集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创新创业。

    作为国际知名材料学专家,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晖也在近期一次招商活动演讲时强调,从来不后悔选择深圳、选择光明迈开自己创业第一步,如今公司团队从8人壮大至近百人,科研硕果盈枝,还孵化了多个科技企业。

    青年人才发展潜力巨大,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明区人力资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光明区累计引进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在职人才等各类人才2888人,同比增长92.9%,超高增长率凸显引才成效。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最新公布的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来自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深圳湾实验室的颜宁和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王立平名列其中。他们有一个共同交集点,就是均投身在光明科学城的火热建设中。

    颜宁领衔的深圳湾实验室,目前已入驻近百个PI课题组,集聚了1200多名国内外顶尖科研人员,34名科学家入选生物医药领域全球前2%科学影响力榜单。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自2021年底正式入驻光明,实验室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外籍工程院院士、科研杰出人才、行业杰出代表为核心的多个科研团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基础创新和融合创新。

    中山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筹)重点建设信息、医学、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与光明科学城高度关联学科,截至2023年6月,已有学生与教职工14000余人在此科研生活。

    光明科学城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理想之城”。截至2023年6月,20余支院士团队聚集光明,引进、培养各类人才18.21万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突破2000人。光明区入驻的各科研院所共有科研人才超5400人,同去年相比增长了21.99%。今年,光明区将力争新引进各类科研人才超1000名。

    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得益于光明区一流的创新生态、人才环境。光明区打造“规划+计划+办法”人才政策体系,吸引领军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工匠型技术人才等集聚。印发实施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人才高地计划”系列政策等文件,优化提升“三先三后、分类追踪”引才模式,建立“一事一议”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工作制度,发布针对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育专项行动方案,构建具有科学城特色的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体系。

     

    我们为何如此深爱光明?

     

    城市的魅力,核心在于对人的吸引。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城如其名,光明便是很多人心中的那座城。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离不开“宜居”之名。“哪里宜居,知识分子就会到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会在哪里聚集,人类财富最终就会在哪里汇聚。”

    光明的宜居,在目之所及的绿意盎然中。光明山水田林湖景观秀美,15条河流穿城而过,森林覆盖率达25.68%,生态控制线内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3.82%……“田园里的科学城”城市画卷徐徐铺展,越来越多人在这里诗意栖居。

    光明的宜居,在对标“世界一流”的高品质教育中,新改扩建中小学28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和高中段学位5.6万座,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2.4万座……

    光明的宜居,在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中,中山七院、国科大深圳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基本建成,中山七院二期正加快建设。成立全市首家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

    光明的宜居,在四通八达的内外交通中,赣深高铁、广深港高铁在光明设站,未来在这里还有两条城际铁路。

    光明的宜居,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里,已运营并获得“鲁班奖”的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高端演出、艺术展览精彩不断。开展“文化传城”计划,不断丰富光明城区文脉、厚植科学基因,持续提升光明科学城艺术高度、人文厚度,为科学创新源源不断提供文化滋养。   

    未来的光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核心功能将初步形成,深圳北部中心高颜值风貌和城市中心功能将充分彰显,光明成功跻身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城区前列。

     内容来源:光明区委宣传部 深圳特区报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2713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